艺术推动乡村建设的许村实践艺术可以拯救衰落的乡村吗
艺术推动乡村建设的“许村实践” 艺术可以拯救衰落的乡村吗?
艺术家渠岩用“许村实践”回答说,“可以”!
艺术家渠岩用“许村实践”回答说,“可以”! “‘许村实践’,是在尊重和保留原住村落历史形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旧有的资源而不是去破坏它是社会学意义上广泛的代表文明、环境、建筑和新生活意义的尝试。”渠岩对本报记者说。
许村,地处山西省和顺县,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建村,从明清到民国,从解放到“文革”,各个时代的建筑都有着清晰的历史线索,统一于这个村庄里,但因为落后和穷困,许村曾经被嘲笑为“穷得只剩下古老的历史”。 渠岩与许村偶遇,但又擦肩而过。 2005年,渠岩拍摄作品《权力空间》时,第一次顶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翻越太行山,来到和顺县,但没有去许村。 又过了两年,从许村出来的和顺县政协主席范乃文,敲开了渠岩在北京环铁艺术区工作室的大门,于是渠岩第二次来到和顺,来到了位于太行山最深处的故乡许村。 渠岩发现,许村及其周围散落着像桃花源一般美丽的古村落,他找到了久已失落的家园和故乡。一种潜藏在心中多年的梦想、一个寄托了民族感情的乡村呈现在渠岩的眼前。 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现状令人不安——要么是简单地移植西方异国小镇,要么是直接将乡村变成城镇——即使中国城市化率达到70%,但依然有5亿农民留在农村,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将长期存在,因此农村问题就是中国问题。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使一个个乡村逐渐消失。 许村,拉近了渠岩和家园的距离,也弥补了他精神还乡梦破灭的遗憾和失落。 许村,让渠岩重新回到了自己文化的源头,并获得了自救的途径和出路。 渠岩把许村作为一个文化平台,首次提出了“艺术推动村落复兴”的理论与实践。 渠岩提出,用当代艺术激活传统文化,用艺术推进村落复兴“艺术乡建”,其核心内涵是,通过当代艺术元素的引入,促动乡村的活化,使乡村在现代社会中复活。 渠岩所提出的“艺术乡建”,在于肯定乡村的文化价值,并使之与时代相衔接,是用艺术推动村落复兴来建设一个新农村的实践,旨在乡村中创造出一种与时代同步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文明习惯,切实可行地找出一种既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又能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及召回久已失去的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径。 一次艺术介入社会的行动,在渠岩的主导下,从许村上演。 从渠岩发起成立“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到以抢救和保护古村落的《许村宣言》,再将“创造新文化,抢救古村落”的概念注入许村,以及一系列的乡村救助和儿童助学计划,再到渠岩撰写“许村村民文明手册”,身体力行带领村民在村里捡垃圾,唤醒村民对身处自然和环境的关注,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文明生活习惯的培养。使乡村逐渐复活,为“许村历史空间的文明再造行动”找到新的文化原动力,让许村的村民有尊严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 到今天,渠岩做许村计划已经七年多了。 2013年冬,由艺术批评家王南溟策划的《许村计划——渠岩的艺术实践》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开幕,展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传播,艺术介入现实也是当代艺术转向的热门话题。 渠岩用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找到许村这个现实的切入点深入下去,以期唤起社会对乡村的关注和保护。 对于“许村实践”,渠岩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呼吁社会停止对中国乡村物质遗存和非物质形态的破坏和伤害;寻找民族精神的文化原码,恢复乡村的信仰与文明;把乡村作为家园,成为中国人灵魂安放的皈依之地;在乡村重新建立和恢复人与人之间健康的情感关系,让每一个农民,有尊严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 这种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是从一个边缘性的乡村问题来反映社会机制的运作,展示社会结构的变迁,以期获得能够调整农村建设中所产生问题的有效方法。 “以艺术的信念修复乡村信仰,重建中国村社的家园感、信仰和原型趣味,这是渠岩的个人努力,也应是更多中国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选择。”对于渠岩的“许村实践”,著名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如是评介。